技术文章
article您当前的位置 :内蒙古新闻网新闻中心思享理应如此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标志着生产力发展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转向更多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驱动经济增长,是生产力从量变积累到质变跃迁的关键节点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是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引擎,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支撑
●以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必须将生产力发展的普遍性要求与地区实际紧密结合,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主题。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依靠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在此关键节点,习深刻洞察时代大势,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发展,BG大游(集团)唯一官方网站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关键。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牢牢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提供强大驱动力。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沃土,是其在21世纪中国的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从本质来看,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细化而不断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新质生产力的产生正是对这一经典理论的深刻拓展和创新运用,它超越了传统生产力要素的简单叠加,其核心要义在于一个“新”字和一个“质”字。
所谓“新”,是指以科技创新为主导,通过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对资源和要素的过度依赖,包括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蓬勃兴起,以及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的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改造升级。它强调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形成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方式。
所谓“质”,则意味着生产力的跃迁和优化。其不仅体现了生产力的量的增长,更体现了生产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质的提升。新质生产力追求更高效率、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体现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开放协同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征。其致力于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从而大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
从本质上看,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标志着生产力发展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转向更多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驱动经济增长,是生产力从量变积累到质变跃迁的关键节点。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科学技术进步、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综合体现,是推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战略支撑。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生产力要素的边际效益呈递减趋势,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持续发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要素投入型增长模式,转向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从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将科技创新成果高效、快速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能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引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也是对产业结构的重塑过程。其要求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不仅能够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水平,更能够有效破解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周期性难题,推动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加快推动我国产业体系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支撑。高质量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质生产力自身就蕴含着绿色发展的基因,其高效能的特征天然排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它强调通过发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技术、循环经济等,从源头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攫取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大幅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同提升。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根本性的技术和产业支撑,是推动生活生产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遵循生产力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要综合考量当地的资源禀赋、环境条件、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找准突破口和发力点,BG大游(集团)唯一官方网站因地制宜有序推进。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指出,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展现出来,特殊性是普遍性的具体呈现。以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必须将生产力发展的普遍性要求与地区实际紧密结合,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从普遍性来看,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将科技创新成果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要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出台更有力度的政策,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BG大游(集团)唯一官方网站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能够高效配置、充分发挥作用。
对于内蒙古而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内蒙古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牧业、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优势领域,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耦合,让创新要素充分涌流,形成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科技创新高地。
一是要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做好“存量变革”大文章。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煤炭、电力、冶金等资源,应着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发展现代煤化工;推动电力产业向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转型;提升冶金等产业的智能化水平和绿色化改造,向高端合金、新型材料等高附加值领域延伸,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的根本性转变。
二是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做好“增量崛起”大文章。要利用好稀土、石墨、生物发酵等资源优势,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前沿,打造稀土新材料、石墨烯、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集群。同时,前瞻性布局氢能、储能、大数据云计算、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努力在一些新赛道上抢占先机,形成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新格局,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更是社会思想观念、生活生产方式的全方位变革。当前,内蒙古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区上下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奋力开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更多力量。(作者:周炜杰系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